在我國五千年玉器發展歷史中,漢代玉器以其標新立異、雄渾豪放的輝煌,成為承前啟后的重要階段。“文景之治”的繁榮富足、武帝時國勢的強盛,都促使西域諸地玉料由“絲綢之路”暢通無阻、源源不斷地大量流入,為漢玉高水準地選料、制作及品種、形制的不斷變革提供了條件。400年空前發展的漢代玉器幾乎完全改變了商周以來玉器的傳統風格,其主流由過去的禮器大宗漸變為豐富多彩的葬玉和佩飾。漢玉在傳承突破、變革創新的歷史鍛鑄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,它以紋飾線條考究、樸實粗獷、剛韌遒勁、簡潔奔放明快的魅力和特征,千百年來備受世人青睞。安徽阜陽博物館收藏了一批具有典型漢代風格的精美玉器.
鎏金描金銅底座玉杯。玉杯由玉質杯體和銅底座兩部分組成,通高8.1厘米。杯體直口,圓筒形,高3.9厘米,口徑4.9厘米,厚0.2厘米,由整塊羊脂白玉鏇切琢磨加工而成,玉質致密細膩,油脂感強,局部有少量條狀淺褐色沁斑。杯體底口內斂,牢固嵌納于銅座口沿淺槽壁內。銅座高4.6厘米,上部承托杯底,下部做成喇叭形圈足,足徑4.2厘米。銅座內壁鎏金而成杯底,外壁描金,頂腹描繪成一對伸翅應龍,昂首屈身,張牙舞爪,矯健騰空,極具動感。喇叭形足部繪變體云紋,與上部應龍相配以示其翔騰云中。圈足底繪柿蒂紋,乃取吉祥之意。銅底座描金線條勾勒交錯,流利奔放,組合圖案瑰麗生動、光彩奪目。杯體與底座貼合渾然一體,整器比例協調、雍容華貴、高雅精致。底座描金采用深黃、淡黃兩色,深黃色為赤金粉末,淡黃色為赤金、白銀兩種粉末調和而成,兩種顏色配合使用使圖案色調和諧而富有變化,這種描金手法在漢代及漢代以前還是不多見的。玉杯1975年出土于渦陽石弓山西漢中期王室崖墓。
游絲毛雕玉人佩。與鎏金描金銅底座玉杯同出土于渦陽石弓山王室崖墓。通高5.8厘米,寬3.3厘米,中部厚1.1厘米,邊厚0.15厘米。玉呈青白色,通體淺褐色沁,正中有一上下貫通穿孔,孔徑0.13厘米。玉人臉扁圓形,懸瞻鼻,杏仁眼,八字胡,緘口靜穆。頭著三梁通天冠。漢代通天冠多前傾,玉人限于扁圓雕刻,無法制作前傾的通天冠,便采取冠梁倒于一邊的處理方法示其高大。冠額前裝有金博山,謂之金顏。冠下露發,頷下系冠纓,十分規整。身著廣袖菱紋博袍,腰束寬帶,雙手袖于內衣筒,交領右衽。領、袖及裾衽皆加緣,緣上飾刺雷紋和勾云紋。背后曲裾向右斜掩,下著繡花褲,足有履。前身腰帶正中系一長帶,下垂玉璧。頷下左右出一飾物,有人認為是一橫木,名枚。《周禮·秋官·銜枚氏》謂銜枚氏掌司囂,釋曰:以銜枚不得語,是止囂之官。鄭注:“枚狀如箸,銜之,有結項中。”疏:“,即兩頭系也。”孔詒讓《正義》將此引伸為:“銜枚于口,組系兩頭,分鈕于項,有違戾結礙之意。”作為佩玉形狀,似為戒己,明哲保身,潔身自好。
玉人佩的雕琢、輪廓都用粗線條,其他如佩戴、袍上紋飾則用微細紋處理。胸前佩玉、頭上發絲,不加細視,難以看清,然細審之后,這細如游絲的線條,彎曲有度,若斷若續,卻又十分清晰。西漢后期出現的這種使用密排短陰刻細線雕琢動物肘部、卷云紋云頭、鷹的羽梢及人的服飾等部位的表現技法稱作“游絲毛雕”。這種線條雕刻剛勁有力,彌補了平面雕所表現的圖案立體感不足的弱點,凡漢代精細器物上大都刻有這種細若毫發的陰線紋。
玉舞人佩。I式:通高4.4厘米,頭部寬1.9厘米,由片狀玉料平雕而成,玉呈青白色,通體無沁,底部有一穿孔,孔徑0.11厘米。玉舞人體態清秀,圓臉,眉上挑,目平視,緘口,平頂不飾發。身著拖地連體長裙,交領裾衽,寬帶束腰,直筒長袖,袖末端繪一組平行線作擺。右袖上舞罩于頭頂部上方,左袖右擺于腰帶下,體右曲,作翩翩起舞狀,動作夸張。玉人紋飾不多,僅以簡約陰刻線勾勒身體、服飾及面部五官輪廓,卻雕琢得流利細軟,灑脫飄逸,頗有漢玉飾樸實、簡潔、粗獷、生動之神韻。
Ⅱ式:玉料形制、質地及雕琢特點與Ⅰ式雷同。體態、服飾、五官輪廓線更加粗簡模糊,頭頂部更平齊,不著發,無眉,目視下垂而專注起舞,身體微胖。通高3.8厘米,頭部寬1.8厘米。
這兩件玉舞人,經文物部門幾次鑒定均認為是戰國遺物,筆者頗惑然。戰國玉舞人從見于著錄的傳世或出土材料看,其五官、服飾、發式的雕琢特征與漢玉舞人區別還是明顯的。這兩件玉舞人與戰國同類物所表現的那種飾精細秀發,著華麗服飾,面部五官細膩,通體紋飾雕琢精致細密、圈曲相連,尤其袖口、裙邊、腰部飄帶精刻彎勾紋的風格特征迥異,而極具漢玉雕工粗糙、簡潔奔放、生動傳神、樸實無華的特點。正疑惑難解之際,承蒙劉海超館長相告,方知兩件玉舞人均系1969年4月從臨泉西郊古城曾莊農民手中征集入藏,并沒有出自戰國墓葬的原始憑據,于是心中釋然。今將兩件玉舞人改斷為漢器,是否妥當尚需專家斧正。
玉蟲含蟬Ⅰ式。長6.5厘米,頭寬3.3厘米,由羊脂白玉雕琢加工而成,玉質致密細膩,表層布滿土沁。蟬作伏臥形,體中部略厚,兩側較薄,兩面分別飾蟬體背腹器官紋。背以兩硬弧線刻出素面閉合雙翅,圓頭頂,雙目外凸。腹部由上而下刻六條陰線,中部從頭至尾四陰線交叉,上粗下細。腹至尾尖刻幾道橫紋。刀法直雕與撤刀并用,陰刻線剛挺鋒利、粗獷簡潔,寥寥幾刀,盡顯“漢八刀”豐采神韻。器表拋光平滑細膩。1963年出土于阜陽縣南郊漢墓,同墓出土有“九竅塞”多件。
Ⅱ式:長5.8厘米,頭寬2.8厘米,形制雕工與Ⅰ式雷同。玉青白色,背腹均有散點狀土沁斑。1974年潁上縣王崗鄭小莊出土。
共計:¥5616
共省:¥234
青金石如何辨別真偽和如何選購? 青金石是古老的玉石之一,至今保持著一級玉料的聲望。它以其鮮艷的藍色贏得東方各國人民的喜愛,在公元前數千年的古埃及,青金石與黃金價值相當,常隨葬墓中。目前,青金石仍然是收藏界的熱門。正因為如此,青金石的造假術也是層出不窮。
羊脂玉到底應該怎么選? 羊脂玉歷史悠久,自遠古時就為國人所認識。幾千年的流轉之中,玉質溫潤、精光內斂的羊脂玉,具備著中國人特有的低調謙和的含蓄美。羊脂玉,更是符合儒家所推崇的“以玉比德”,即君子應含的五種品德“仁、義、智、勇、潔”。國人愛玉、崇玉,而羊脂玉對中國人來說,不僅僅是一種飾品,更是品格、風度和美好德行的代名詞。
琥珀和蜜蠟,到底哪個更好? 其實,從本質上來看,琥珀和蜜蠟實際上是同一種物質。眾所周知,琥珀是4000萬年至6000萬年前的針葉樹木所分泌出來的樹脂,經過地殼的變動而深埋在地下,逐漸演化而成的一種天然樹脂化石。
盤玉是門學問,怎樣才能盤出好玉? 古人認為,玉石溫潤純厚,晶瑩光潔,其色沁之妙,如同浮云遮日,舞鶴游天,富有無窮的奇致異趣,不僅悅人之目,還能悅人之心。通過盤玉,可以使色澤晦暗的玉石整舊如新,并使玉石的顏色發生很大變化,這是一種“功”,就像茶道一樣,是對某種事物的欣賞和研究,達到了一種境界。
翡翠成品的熒光和瑩光有何定義和差別? 【瑩光】:在觀察冰種或者玻璃種的翡翠飾品時,在弧面拋光處,可觀察到一種柔和、朦朧的白光,附在弧面之上。給人感覺像一層薄薄的霧氣停留在你的鏡片之上。瑩光是間接表明翡翠“種老、肉細”的一個指標.
香港珠石玉器商會理事會員單位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會員單位 網絡支持:廈門帝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
Copyright © 2008 - 2012 意綿綿國際珠寶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
大陸熱線:+86.0592-7188888 港澳臺國際專線:+00852-37961888 云南中緬熱線:0692-6889999,(0)13368826955 (周一至周日:9:00-22 :00)
閩ICP備2024032135號 閩公網安備35020302033053號 營業執照 1524985 號 國家權威珠寶證書查詢